肯氏獸是一種二齒獸類的遠古爬行動物,誕生于三疊紀的中早期,體長2-4米,體重可達1噸左右,外形和原角龍非常相似,嘴巴是鳥喙狀,鼻部非常的厚實,僅僅只有兩顆大牙生長在上頜骨前端,但下顎肌肉發達,能夠輕易的切斷植物的根系。
肯氏獸的外形特征

肯氏獸是當時陸地上的一種大型植食性爬行動物,所以它的體長大多在3米左右,尤其是腦袋占到身體的三分之一,像現代的牛一樣大小,不過由于眼窩和鼻腔非常緊密,所以頭部并不顯得非常笨重,整個軀體都是前高后低的趨勢,尾巴只有20-30厘米長,行走時基本不會碰到地,它的后腿雖然較前腿更長,但是略顯彎曲。

肯氏獸和可汗龍一樣,都擁有著非常強有力的鳥喙狀嘴巴,不僅能切碎樹葉,甚至能夠將樹直接連根拔起,同時它碩大的肩帶和骨盆都能夠使它的身體裝下更多的食物。如果是要分辨化石,那么最大的特征就是在它的顱骨側面靠下的位置帶有一個顳颥孔。
肯氏獸的生活習性

肯氏獸由于除了兩顆門牙之外,其他部分都沒有牙齒,所以它在啃食樹葉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依靠著強有力的下顎肌肉,因此它的咬合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尤其是它還具有鳥喙狀的前嘴,要知道在挖掘樹根的時候,它粗壯的前肢也能派上很大的用場。其次就是肯氏獸雖然體型龐大,但是它們大多喜歡群居生活,主要是為了抵抗它們的天敵犬頜獸。
肯氏獸的化石發現

肯氏獸的第一批化石主要是在中國的山西和新疆地區發現的,不過之后在南非、阿根廷、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陸續發現少量,它的外形看起來既像犀牛,又像鱷魚,非常的怪異,由于它的分布范圍非常廣,所以這可能意味著它在三疊紀時代的時候可能是中國主要的植食性動物之一。